玉器鉴赏家 孙敏

锁心玉来源:缅甸玉


        出身扬州玉雕世家的孙敏,曾祖父是清末专为宫廷制玉的玉雕艺人,祖父孙云龙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扬州著名的“云龙玉坊”老板。如今的他主持着盛世玉文化协会,专事推广海派玉文化,寻求改变目前国内玉器市场的混乱局面。

      “海派玉雕”在孙敏之前,它更多地被视为扬州玉雕和苏州玉雕的一个支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扬州和苏州一批玉雕工匠来到上海,玉雕工艺才在这里发展了起来。

        孙敏是一个爱玩的玉器鉴赏家。10年前,他为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在上海西南郊买下了5亩地,精心设计了一幢欧式小洋房,绕屋种上各种瓜果蔬菜,再加上小桥流水、庭院假山,给他的玉雕工匠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创作空间。

        后来孙敏干脆把家也搬了过来。每天在林间散散步,钓钓鱼,种种花,尽享桃源之乐。这座“桃源”虽地处偏远之境,却没能挡住来访者的热情。孙敏藏玉近千件,上至红山古玉,下至当代和田玉雕。在他的工作室,孙敏每天带领着工匠研发新的玉雕形式和材料;借助各地的讲学,他也在尽力提高人们鉴玉和赏玉的能力。目前,孙敏还主持着上海盛世玉文化协会,专事推广海派玉文化,寻求改变目前国内玉器市场的混乱局面。

祖孙三代的玉雕情缘

        孙敏出身扬州玉雕世家。其曾祖父是清末专为宫廷制玉的玉雕艺人,祖父孙云龙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扬州著名的“云龙玉坊”老板。抗日战争爆发后,玉坊生意惨淡,举家搬迁至上海谋生。孙敏虽然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出生,但从小好玉还是见过不少,长辈们耳濡目染的教育,也培养了他对玉器朦胧的情感。

         最近,孙敏的工作室刚刚完成一件和田玉雕挂件“辈辈封侯”,孙敏格外喜欢,刚拿到手,就挂到了脖子上。这块小小的和田玉天然呈三种颜色。除了玉质本身的白色以外,另有一块黑色的“秋梨皮”和一块黄色的“琥珀皮”。孙敏一看到这块原料,就让工匠把黑色和黄色两处分别雕成两只猴子,而白色的那一角不加雕琢,就是一颗天然的“寿桃”。成品取其谐音就有了“辈辈封侯”的吉祥寓意。

        孙敏和这块玉似乎特别有缘,类似的挂件,他在孩提时代就见过一次。

        一次,有位客人来请孙敏的父亲看玉。父亲一看玉很特别,便叫孙敏站在一旁看。只见这块玉上中下共雕了三只猴子。中间是一只黑色的母猴,它怀中抱着一只黄色的小猴,背上还趴着一只白色的小猴。三只猴子在不同颜色的衬托下,活灵活现,令人称奇。父亲指着这块玉对孙敏说:“玉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它的天然颜色,随情施意,你做好这一点,就比较讨巧。”孙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想到后来竟被他遇到如此相似的玉料,于是孙敏对三只猴子的设计稍作变化,便成就了今天的这块“辈辈封侯”。

        长大后,孙敏似乎也继承了父亲对玉石的那份痴劲。插队落户到了黑龙江的生产建设兵团后,他留在哈尔滨学了文学、当了教师,但他始终不安分。有一次听说附近的阿城发现了辽代宫殿废墟。于是他就用双休日的时间,每周来回几十公里到遗址上考起了古,期望能从中觅到好玉。上世纪80年代,看到学术杂志上首次提出了“红山文化”的概念,孙敏又一口气跑到了辽宁红山文化的遗址,成了红山玉的第一批研究者。身在他乡的日子,孙敏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尽早回到上海来继承祖业。“我这辈子是一定要做玉的,我的血脉渗透着玉的影子。” 扬州玉雕讲究“工”,海派玉雕善用“巧”

        但孙敏一直等到41岁回到上海,才得以如愿进入玉石行业。不过他清楚,人到了这个年纪,再要像祖辈那样学习雕玉为时已晚,但玩玉、赏玉尚大有可为。

         那时他在上海各大杂志上发表了一些玉器鉴赏文章,引起了沪上玩玉圈子的广泛关注。事实上,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深厚的家底,使他对玉拥有过于常人的理解;而文史方面的涉猎,又让他有机会超越普通玉匠的境界。

        在他当时所发表的各种鉴赏文章中,比较出色的一篇,是对扬州玉雕大师顾永骏所创作的山子雕《枫桥夜泊》的赏析。

        这件作品的亮点在一般人看来,只是巧用了和田白玉暗红的桂花皮色来展现枫叶的效果。然而经孙敏的仔细推敲后,却在画面中发现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

         比如,为了表现原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顾永骏特意在画中诗人的身旁加上一位酣睡的童子,这样既落实了诗句中的“眠”一字,又保持了画面的结构完整性。这比在渔舟内直接雕一位“躺着”的诗人巧妙了许多。另外,表现“寒山寺”时,顾永骏也并非直接在山中雕一座寺庙了事,而是用一位挑水的小和尚来暗指“深山藏古寺”。此间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令人拍案叫绝。

         顾永骏是孙敏的姐夫。孙敏回到上海后,常到扬州向姐夫请教。顾永骏创作《枫桥夜泊》的时候,孙敏恰巧也在。两人竟然为了探讨《枫桥夜泊》中的月亮如何雕刻,特地去翻查了许多历史资料,并最终确定,张继到达苏州的那年秋天,月亮应该是上弦月。

        后来孙敏自己开了玉雕工作室,并没有继续沿袭扬州玉雕的传统,而是钻研起了“海派玉雕”的创新。扬州玉雕讲究“工”,而海派玉雕则善用“巧”。到了孙敏这里,他更是融会贯通,将“巧”劲发挥得淋漓尽致。 孙敏客厅的显眼处摆着一块大型河磨料玉雕。由于这种玉料皮厚玉质差,因此几年前,孙敏在辽宁看到这块玉料时,它被当作“废料”闲置在一旁。但是孙敏觉得好玩,便花一万元买了一大块回来雕琢。

        这块玉料皮色土黄,孙敏看着看着就想到了沙漠,于是各种诗句涌上心头。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让他有了启发。回到工作室后,他让工匠凿去一小块皮壳露出墨绿色的玉质,仿佛沙漠中的一抹绿洲,被玉门关挡在了关外,只有一队队骆驼穿过关卡往来于大漠和绿洲之间。

        为了凸显沙漠的粗犷,孙敏只请工匠用粗略的几笔勾勒出骆驼的剪影,再题上“大漠古道”四字,便完成了整幅构图。没想到后来许多朋友都不约而同地看中了这件作品,纷纷出高价求购。不过孙敏始终不舍得割爱。

 普及玉文化重在提高鉴赏力

          对于玩玉,孙敏说自己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不仅经济上有了基础,而且“海派玉雕”的技艺水平发展至今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说起“海派玉雕”,本身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说法。在孙敏之前,它更多地被视为扬州玉雕和苏州玉雕的一个支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扬州和苏州一批玉雕工匠来到上海,玉雕工艺才在这里发展了起来。孙敏的祖父和父辈正是其中之一。1952年实行公私合营后,孙敏的二伯父孙广元被分配到上海玉雕厂工作,成了“海派玉雕”的第一代元老。

          看着“海派玉雕”在自己的家族走过了三代,孙敏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不仅仅要传承“海派玉雕”,还必须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每个时代的玉雕,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处于现在这个盛世,我们的‘海派玉雕’也要有新的特征和标志。” 目前孙敏的工作室正在加工一种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新发现的白玉品种。这种白玉产量大、硬度高、白度好,但颗粒较粗,适合制作大件的山子雕和器皿件。

        孙 敏说:“现在和田玉的市场价太高,普通百姓接受不了,因此这种玉材是普及玉文化很好的载体。”

       但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提高收藏者的鉴赏力。“现在许多收藏者根本不懂玉,往往真假不分,良莠不分,价值不明,导致市场非常混乱。”这就给不法商家留下了可乘之机。

         最常见的手法就是以“昆仑玉”混淆视听。大家都知道和田玉矿源来自昆仑山,于是就以为昆仑玉就是和田玉,其实不然。昆仑山脉绵延2500公里,山上的玉料,向北可落入俄罗斯,称为俄罗斯玉;向西进入阿富汗,称为阿富汗白石;向东伸入青海,成为青海白玉;只有落入玉龙喀什河的玉料才是真正的和田玉。其他几种矿料的玉质都与其相差甚远,没有经验的买家容易受到误导。

        为此,孙敏最近玩玉的时间越来越少,而把更多精力花在办好协会和出书上面。今年年底,他就将出版一本《中国海派玉雕》为“海派玉雕”正名;今后他还计划出版一本《和田玉的投资与收藏》,将自己收藏和田玉的经验悉数传授给大众。

当前716人在线

回到顶部

我们都是珠宝控

下载App 立即使用体验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