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雕名家——高兆华

锁心玉来源:缅甸玉

 

提起广州玉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玉器界公认的南派玉雕领军人物高兆华。作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兆华心灵手巧,技艺高超。早在1984年由他监制的大型玉雕“敦煌飞天佛球塔”就被国家定为珍品,永久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2004年,高兆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高兆华的厂房,在芳村花地湾四周,租用的是一栋三层楼的民居。在“文革”期间开始学这门手艺的高兆华,庆幸的是当时工厂的生产并没受到太大影响。“我进的是南方玉雕厂,‘文革’来了后,也成了红卫兵,但是‘运动’归‘运动’,散伙后,我都会和伙伴们回到工厂练手艺,即使到晚上了,也都会回到车间。”高兆华就在那个非凡时期开始了和玉石的接触,并一发不可收拾。

  在工厂里,高兆华学得很快,在多年的历练中,他全面吸取了立体雕刻、浮雕、镂空雕、机械车制、镶嵌等各种雕刻技法之长,因材施艺,巧色设计,不断创出新花式,形成造型美丽、生动巧妙、手法独特、工艺精湛的个人艺术特色。他最擅长雕琢人物题材作品,同时,他创作的玉雕作品题材宽广,包括花卉、动物、山水、器皿、兵器、玉球、花瓶、船、塔等等,无所不通。

  做玉雕讲究因材施雕,高兆华认为做玉雕是一个“危险”的行业,经常会是“三更穷,四更富”。雕琢玉料的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玉石里外的色彩、裂纹和质地是不一致的。随着切割工具从外向里雕,玉料展示出的石色和纹理,由外到里会不断变化。而这正是考验玉雕师的技艺,需要随机应变,因材施艺,突出玉石的石性。不过,高兆华也告诉记者,“因为石料的不可预见性,也吃过不少亏,有些玉石往里颜色全都变了,其价值也有可能急速下降。”
  原料渐少成行业隐忧

  作为广州玉雕的领军人物,高兆华带了很多弟子。学徒招来便是自己的学生,而不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玉雕和其他民间工艺不一样,从业者数量很大,仅在四会,专门经营玉雕的档口就有2000多个。”古人有“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玉石的价值可见一斑。

  高兆华认为,现在的玉雕生存不是问题,一个学徒出去每个月拿四五千元,吃饭没问题,但是怎样做出好东西,却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体现出传统积淀和扎实手艺的作品,在市场上还是很少。“大多一看就是工匠的东西”,高兆华很重视“手上活”,但更重视研究如何将传统的、优秀的东西继续传承下来,他认为这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紧要问题。

  高兆华现在每年自己会做一两个精品,更多的生产,都是由他完成创作,制作的部分则大多交给学徒完成。他把这种方式叫做“以粗养精”,把生活问题解决了,创作才无后顾之忧。而自己创作的作品,高兆华说,“这一定是心血之作,做这样的作品,我不大会考虑市场,这都是凭着自己的思考进行的创作。”高兆华把作品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收藏自己作品的房间,一般人是不让进的。有些作品,他并不卖,十五件一套的“文房四宝”前些年有人出价二十四万元,高兆华也不愿意拿出来。有些即使卖出,他也会向买家提出条件:在他今后举办展览时,希望买家能将买走的作品借给他参展。

  进入玉雕行业多年,高兆华说,做玉雕,石料是根本。但是,玉石是越来越少的,好的石材更是稀少,没有玉石了,这个行业怎么办?他并不认为这是杞人忧天,而是玉雕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石料减少,这是无法阻挡的现实。高兆华认为,玉雕师拿到每一块石头到手时,都应该慎重处理,让每块石头从自己手上出去时都少留遗憾,让每件玉雕作品成为精品,这才是这个行业的希望。

当前840人在线

回到顶部

我们都是珠宝控

下载App 立即使用体验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