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民间收藏活动快速发展,已经成了普通群众十分喜爱的业余文化生活、全社会都比较关注的一项产业。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收藏﹖我觉得搞收藏要做到“四有”,即有心、有眼、有胆、有缘。

第一:有心,是热爱收藏的明显特征

有心,首先是要热爱收藏,并把收藏当成事业,这是收藏之本。它包括三层意思。其一是要“处处留心”,其二是要有“平常之心”,其三要有“恒心”。

先说“处处留心”。古人讲,处处留心皆学问。把这句话套用、移植到收藏上,就是处处留心皆藏品。收藏是一项需要用“心”去做的事业,它绝对垂青于有“心”之人。爱好集邮的人都知道,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从1992年首发以来,已有12年。由于它使用方便、形式多样和富有浓郁的亲情味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其始发时间相对较近,加之数量巨大,很多人觉得,收藏和研究的意义不是很大。要想以此组成专题邮集并参展,也难获高奖,一般的集邮者都不愿涉足。但却有这么一位有心之人,知难而进,编组了《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邮集,参加了2001年全国首届生肖集邮展览并获得金奖。此人就是江苏省邮资封片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生肖集邮研究会常务理事杨福才。

再说要有一颗“平常之心”。人们常说“平平常常才是真”,但轮到自己,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很难有一颗平常心。搞收藏的,巴不得自己手中的藏品都是珍品,这是可以理解的。搞了多年收藏,到头来一件珍品都没有。于是,昼思夜想、孜孜不倦地寻觅珍、奇、特、稀的藏品。实际上这是很难的。想一想吧,世上哪有那么多的珍品﹖如果普天下都是珍品,那珍品也就不珍了。事实上,现在被称为珍品的,在它刚刚出生时,就十分珍罕。如各个朝代的官窑瓷器,当年就是皇上把玩的珍品,数量非常有限,民间很少能见到。经过成百上的流传,除了各大博物馆,一般人现在很少能够看到真品,您那里怎么能有﹖再如宣德炉,当年打造的数量就非常少,是稀世珍品,现在怎么会一下子冒出那么多宣德炉来﹖不是假的又是什么﹖收藏,从本来意义上讲,是一种玩耍,是一种娱乐,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寄托,是一种积累,是一种沉淀。梦想一举成名、一夜发财,既不现实,又不可能。到头来只能是自寻烦恼。与其这样,倒不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这样才更实际一些。譬如,想集邮的,从收集自己身边的实寄封做起:爱看戏的,从收集戏单做起;集烟标的,自己抽完烟把它收起来就是了。总之,从与自己工作、生活、爱好相关的方面入手,抛弃名缰利索的羁绊,成功的概率或许会更高一些。

再者要有“恒心”。收藏是一辈子的事,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不行,一定要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韧劲。在江苏徐州的九里区,有一个我国唯一的专题圣旨博物馆--中国炎黄圣旨博物馆。该馆收藏的66道举世罕见的圣旨和其他与此相关的大量文物,背后隐藏着一个个艰辛而动人的故事,参观者无不为馆长周庆明的“恒心”所打动。1986年,周庆明听朋友说,成都冯先生手中有一道圣旨,周二话没说,坐上火车直奔成都。但成都的冯先生却说自己没有圣旨,只告知万县的张某有一道家传圣旨。赶到万县后,张某就是不松口。周庆明在万县呆了一个多星期,只好无功而返。朋友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又给他提供了一条信息,说是绵阳还有一道圣旨。于是,周庆明又踏上了到绵阳的列车。到绵阳后,好不容易找到了物主,但全家人都害怕老太太不同意。原来,这道圣旨是“文革”时老太太冒着很大风险、糊在厨房的墙上才设法保存下来的。周庆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了老太太,才把圣旨拿到手中。如果周庆明没有一股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圣旨博物馆。

第二:有眼,是提高收藏质量的重要保证

收藏的眼力,其码有三大要素,第一是定性,要看得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是定量,要看得清,解决“有多少”的问题;第三是定位,要看得远,解决“怎么样”的问题。看的准,就是要有对藏品质量定位的眼力,少买或不买假货。大众收藏活动的骤然兴起,收藏市场的快速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经历、不同目的、不同地域的人们一起涌入这个领域,历史的、传统的、现代的各色藏品粉墨登场。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非吃亏上当、付出高昂的学费不可。荣宝行2003年拍卖会上,有一件徐悲鸿的《春之歌》,起拍价为200万元。由于各路藏家都比较看好,价位一路攀升,最后一位藏家以346.5万元的价格成为这件作品的新主人。非常有趣的是,这件作品1999年曾进入过拍卖会,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交;2001年这件作品再度上拍,以73万元成交。从流拍到低价成交再到高价成交,是什么在起作用﹖是物有所值为什么当年乏人问津﹖是买家走眼为什么今天会有那么多人追捧﹖据介绍,这件作品很有它的奇特之处:首先,一向以画马著称的徐悲鸿,像《春之歌》这样画牛的题材比较少见,是真是伪开始没人好下定论。其次,这件作品上的牛腿,看上去很像马腿,是明显的败笔还是另有它意,人们尚不得而知。在诸多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当然不敢染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一些谜底逐渐被揭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作品的定性问题。原来,徐悲鸿的这幅《春之歌》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准备赠送张大千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送出。建国后,其妻廖静文女士将这件作品连同其他多件作品一起献给了国家。后来徐的子女申请退回部分作品留作纪念,《春之歌》才由徐伯阳收藏。1990年徐伯阳在香港爱丁堡广场举办个人收藏展览时,这件作品名列其中。就是说,作品流传有序,真实性的问题迎刃而解,其稀缺性也被市场认知。由于是真品,定性问题解决了,所以买主才敢以高价收进。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书面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如果两三年之后再度投放市场,绝对不止现在这个价位。看的清,就是要善于发现藏品所蕴藏的文化含量,善于发现藏品所具有的内在的美学价值。譬如砚台的收藏,同样是一方砚台,有的人视而不见,见而不赏,赏而不知其趣。有的人却能慧眼识宝,甚至还能点石成金。差异在那里﹖在眼力。因为砚台本身既有大自然亿万年的神秘造化,又有家们制作时的妙手精雕,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神奇精美艺术品。而它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含量,在于独到眼力的发现。砚台上那深沉柔滑的质地,精美绝伦的花纹,绚丽多姿的色彩,奇特的图案,能让有眼力的人体察到“一砚一世界”、“一砚一景观”的宇宙奇观,享受到“无声的音乐”、“彩色的诗篇”的情趣;艺术家们雕刻的那流畅的线条,高雅的题款,精美的图案,能让有眼力的人品味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揣摸出文人墨客们“日抚珍品度永昼,夜枕佳砚梦魂随”的痴迷。

在收藏界,眼力是成就一名收藏家的关键。人生在世,金钱、时间等等都有可能拥有,唯有眼力最难得。

眼力是学识、时间和经历的积累。徐邦达先生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书画鉴定大家之一,享有“华夏辨画第一人”和“徐半尺”之美誉。但他是集六七十年的经验、过眼三四万件书画作品才到这个境界的。

第三:有胆,是搞好收藏必备的心理素质

胆大漂洋过海,胆小寸步难行。实践越来越多地说明胆略、胆识在收藏领域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高价位、高品位藏品的收藏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十几年来,字画收藏成为藏界的“焦点”,会上,大家、名家云集。为有胆识的藏家提供了施展身手的舞台。比如谢稚柳,是蜚声中外的书画家、鉴赏家和诗人。由于作品存世较多,生前作品价位虽有大幅攀升,但总体不是太高。1992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其巨幅精心之作《峨嵋金顶》以34万港元成交,创当时谢稚柳作品市场最高价。谢稚柳去世后,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再一次推出了此作,估价为28—35万港元。由此看来,1992年买主以34万港元收入囊中,出价显然偏高。但没想到这幅力作受到海内外众多买家的青睐和追捧,竟出人意料地以103.47万港元成交,为估价的3倍,再创谢稚柳作品市场新纪录。在此我们不能不佩服当年那位买主的胆识。无独有偶。中贸圣佳拍卖公司2003年拍卖会上,齐白石的《诗意山水册页八开》引起人们的反思。这件拍品以1661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齐白石作品最高价位。然而,也就是此册,在1998年秋季拍卖会上,仅以195.5万元成交。时隔5年,价格升涨10倍还多,成为中国文物品升值率最高的。动不动就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投入,没有非凡的胆略,绝不敢轻易染指。

字画收藏如此,瓷器收藏同样是这样。作为传统的收藏大项,瓷器远不如字画那么受人追捧,但却为有胆识的藏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1992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代瓷器受到海内外藏家的普遍关注,最后以286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折合港币约2230万元?。当时不少人认为拍卖价格过高。可刚刚过了八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再次推出此物时,落槌价达到了4404.47万港元,八年翻了一番。

    第四:有缘,是可遇难求的重要机遇

藏界讲究缘分。无缘时,踏破铁鞋无觅处,甚至终生难得一见;有缘时,得来全不费功夫,甚至会感到是上帝专门送给你的,是别人专门为你预备的。藏品价值逾千万元的古钱币收藏家李成志老先生也曾经有一次奇缘:有一天,先生的老伴上街买菜,发现一个卖古币的新摊位,赶忙回家告诉先生,老两口立马带钱来到古玩摊,以一元一枚的价格买走了摊主人两千多枚古币。经过半年时间的整理,挑出大批珍品。属“古泉五十名珍”的有32枚,七大名品俱全;另有一级品50枚,罕见的起义军铸币30余枚,外域钱币20枚。这些让藏界行家们心惊肉跳、甚至是终生难求的珍品,竟让先生一次低价收入囊中,不能不说是一种奇缘。

有缘,实际上是一种机遇,它可遇而不可求。大收藏家张伯驹曾有一段“一夜得夫妻砚”的美谈:一日傍晚,一送旧货的商贩来到张府,拿出一块好端砚。砚上铭有明末艺*“柳如是”字样。张伯驹断为真品,喜出望外,彻夜未眠,梦中思念,如能再得柳如是夫君钱牧斋的宝砚,配成一对,那就太好了。第二天一早,信步北京琉璃厂,无意中又得“钱牧斋砚”,梦想成真,令藏界羡慕不已。张伯驹的成功,就得益于一个机遇。

但是,机遇并非虚无缥缈,人在机遇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事实上,机遇总是钟情于有准备的人。你有丰富而渊博的知识,你有长期练就的非凡眼力,你又能忙里偷闲挤出一点时间,你手头又有可供支配的一点闲钱,你又是一个热心收藏的有心人,机遇就随时可能降临到你的身边。对每一个收藏者来说,更多的不是没有机遇,而是在机遇面前束手无策,抓不住机遇,让机遇白白地溜走了。为什么几乎是相同条件的人,有的成功了,有的一事无成﹖就是很多人都是由藏品研究入手而成为专门的学问家的。他们不但研究藏品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底蕴,而且把藏品放在其生存的历史环境中去寻找与社会、自然的相互联系,发掘其更深的文化内涵和沉淀,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研究各种文化的相互传承、渗透和影响的关系,获取更为深厚的、凝聚在藏品中的时代信息,从而达到陶冶自身情操、发掘历史文化遗产、贡献社会和人类的目的。收藏,从本质上说,是历史的记录,微缩的百科,精深的文化。因此,收藏的过程,就是对某一阶段历史、某一行业历史或某一类文化知识深入了解和系统研究的过程。比如我国著名的古筷收藏家蓝翔,收藏古筷20多年,1993年撰写出版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箸文化专著《筷子古今谈》,为此多次应邀到台湾地区、韩国等举办古筷展览。筷子,这个再简单不过的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具,千百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一天三顿都在使用它,可是没谁去认真研究它。但是,它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置疑的。蓝翔慧眼独具认真收集它,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它,终成正果。可以说,蓝翔走的是一条收藏与研究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它的研究成果对人类都是一个贡献。这样的事,心浮气躁的人做不到,浅尝辄止的人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