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ady 于 2011-8-14 09:58 编辑

此贴是转帖非盈利,目的是让大家了解、喜爱中国的传统玉文化,若侵犯原作者利益请及时联系本人,给予删除,特此声明,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      

和田玉基本上是由透闪石的微晶——隐晶质集合体构成的,依据矿物组分及其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显微纤维状透闪石、片晶透闪石和杂质矿物3个部分显微纤维状透闪石部分占组成的绝大多数,一般含量为80%~90%或更高。含量愈高,表现在手标本上为结构愈细致均一。显微纤维状透闪石依据其形态和大小,又可分为隐晶质部分、无定向毡状显微纤维鳞片、近平行的纤维束以及放射状(帚状)纤维团等

1.隐晶质部分:在显微镜下无法分清透闪石的颗粒大小和形态,以基质形式存在,聚偏光现象明显,干涉色较低,交织成毡状、团块状;

2.无定向毡状显微纤维鳞片:由不定向透闪石显微纤维杂乱交织成的集合体,大小在显微镜下不可测,但形态可以依据消光现象大致分清;

3.近平行的纤维束:透闪石纤维沿长轴近似地平行排列,消光方向平行于纤维延长方向;

4.放射状(帚状)纤维团:团簇状纤维透闪石呈放射状分布,具微弱的波状消光现象。:

片晶透闪石一般呈单个的片状透闪石出现,长0.05~0.20mm,宽在0.01~0.02~0.05mm之间,有时会更大一些,片状透闪石的长宽比约为3:l~5:l左右。其在和田玉中往往不是主要组成,大约占10%~20%左右,含量多时使和田玉的均一性和透明性受到减弱或破坏。肉眼观察和田玉时,见到的透明一半透明均一基底上有不透明略带乳白色调的、不同形态的斑状物,即为片晶透闪石的较大颗粒,好似冷凝的米汤中所见残留的煮烂的米粒,这就是工艺上俗称的“汤”或“石”。

杂质矿物所占比例甚小,一般为个别出现,总量多不超过1%。它们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白玉中,见有磷灰石和磁铁矿以及少量的榍石,磷灰石一般粒径为0.025mm左右,磁铁矿为0.01 mm左右,榍石大小变化范围较大。磷灰石在镜下可见其典型的六方柱横切面形态,表明白形程度较好。磁铁矿呈自形或半自形。榍石在单偏光下为褐黄色,具弱多色

性,自形程度较差,正交偏光下干涉色带矿物本身颜色,含量一般为几粒。青王中杂质矿物除个别磷灰石、磁铁矿外,还具有斜黝帘石和微量的石墨。青白玉中杂质矿物主要同白玉,有时兼有青玉的矿物杂质。

田玉主要结构有以下6种:

1.毛毡状隐晶质变晶结构:这是和田玉最典型的一种结构,表现为:透闪石颗粒非常细微,粒度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清其轮廓,大小均一,交织成毛毡状。具有该结构的和田玉表现为细润而且致密,是优质和田玉所具备的特性。该结构在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中均可见到,与和田玉质地紧密相关;

2.显微纤维一隐晶质变晶结构:指由纤维状透闪石和隐晶质透闪石组成的结构,其中纤维状透闪石呈弱定向排列;) G% h0

3.显微纤维变晶结构:透闪石多呈纤维状聚集,大致平行分布;

4.显微片状隐晶质变晶结构:指主要由片状透闪石和隐晶质透闪石组成的结构,其中片状透闪石的含量不高,具有弱定向性。肉眼观察手标本时,片状透闪石表现为斑点状杂质;若大量存在,则会影响玉石的质量,在琢磨时需要剔除,故具有该结构的玉石质地一般较差;

5,显微片状变晶结构:透闪石颗粒呈叶片状分布,具有该结构的玉石质地一般较粗,甚至无经济价值;

6,放射状或帚状变晶结构:该结构在和田玉中较少,是纤维变晶结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透闪石纤维颗粒聚集成帚状,并伴有微弱的波状消光现象。推断可能是在气水溶液热变质的条件下,透闪石围绕中心强烈向四周急速生长,结晶成放射状。 另外,和田玉还具有下列不常见的交代残余结构:

1.残缕结构:包裹在变斑晶或变晶透闪石中的残余矿物,与基质中同种残余矿物沿变余层理内外断续相连。这种结构表明,在变斑晶或变质矿物原地重结晶末完全吸收和排除掉原岩相应组分、而在应力不强、反应不充分的环境下形成,它为我们分析和田玉变质作用环境及条件提供了有效的证据;0

2.交代冠状结构:表现为片状透闪石沿被交代的白云石残骸的晶体边缘有规律的排布,证明了白云石在含热水溶液的参与下,在晶体粒间经过交代作用形成软王,即白云石+SiO 2+H20(汽)+透闪石。

和田玉的构造系指其组成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及配合方式。对于和田玉的构造,古代以“缜密以栗”称之,与现代的“致密一致”是相同的,和田玉的构造可分为两类:

1.块状构造:是和田玉最常见的构造,和田玉为致密块体,构造均一,具该构造的和田玉具有毡状显微交织结构、纤维变晶结构和片状变晶结构;/ X! F7 a, Z. Z
2.片状构造:和田玉成片状,这是后期构造应力所形成,具该构造的玉石多不能利用,无实际经济价值。
3 d- @